我揚起下巴,沖他眨眨眼,讓他暢所欲的說就行。
他問我:“你有沒有發現,在路上能看到的歐美人和黑人,戴眼鏡的人,比例很少?”(評論見圖)
我想了一下,好像還真是這么回事!
“近視眼,欺負黃皮膚的人?”我問。
青牛師父哈哈大笑道:“近視眼,怎么會搞種族歧視呢?
只是生活習慣不一樣。
歐美人和黑人,都喜歡戶外活動。”
青牛師父這么一說,我倒是深有感觸,便接口道:“還真是哈!
小印度(新加坡的地名,是印度人的聚集區)的草坪上,每天都坐滿了人。
我還奇怪呢,他們都不怕螞蟻咬屁股的嗎?
那么喜歡坐在草坪上,吃喝玩樂的,一坐就是大半天。
曬得更黑了。
歐美人也很有趣,他們喜歡登山、沖浪、露營等各種戶外活動。期望能曬出‘性感的小雀斑’。
華人呢,就喜歡貓在家里,或者跑到商場里去吹空調。
喜歡冰冰涼涼,干干凈凈的地方。
最好還能捂的白白的,就怕被曬黑了。”
青牛師父道:“80年之前,大家物質生活不豐富,所以經常要去地里,去山上,刨口飯吃。
80年之后的孩子,都窩在教室里讀書。放學回家了,也不用去上山干活。
陰有余,而陽不足。
這是其一。”
我琢磨了一下。
我的大學同學,那兩位不戴眼鏡的,一位是家庭條件不太好,要幫助家里干很多農活兒的。
另一位是個頑皮搗蛋的,意外考進了我們學校。因為03年的高考,考的是心態。他意外進來之后,一直靠補考,勉強畢業。他除了成績一般,人倒是鬼靈精怪的。
我又想了一下,那些沒考上大學而且視力又很好的同學。
他們去游戲廳打游戲,去山上掏鳥窩,一天下來,他們用眼睛的時間,并不比我們少。
甚至他們緊盯著感興趣的東西的時候,比我們更專注。
只是我們看的內容,不一樣而已。
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運動比我們多。包括肢體運動,包括眼球的運動。
因為,他們“眼珠子一轉”,就又想出一個好玩兒的事兒。
(評論見圖。
這個評論里,是美國科學家做出的一個結論:近視不是眼疲勞,而是眼睛缺少光照。
這個結論,我認可一半。
下一章算插的一章閑聊。
一個是聊聊這個理論,一個是聊聊本書的一些事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