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落日之下,那拉下黃昏帷幕的后記
寫在最前的話語是,感謝。
謝謝一路讀過來的讀者,非常感激您。然后,以下便是后記內容了。
1939年9月,納粹德國借電臺事件入侵波蘭,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帷幕,也將納粹德國當時最強最新穎的戰(zhàn)術閃電戰(zhàn)拉上了世界舞臺。
盡管充滿浪漫與勇氣情懷的波蘭人奮戰(zhàn)至死,甚至做出了騎兵朝現代裝甲化部隊沖鋒這種無畏舉動,但終究還是在短短的一個月多點時間內侵占了全國。期間,英法兩軍曾來到德軍側翼戰(zhàn)場象征性地打了一下,并提出了嚴重抗議,然而久久沒有真正對德軍動手,以至于他們的這種‘支援’被德國人戲稱為靜坐戰(zhàn)。
本書主角芬里爾中尉,就是在這個時代里參軍的純種德國人。他曾是納粹德國國防軍最強的小卒,后晉升為最強兵團德意志擲彈兵的副營長。當然,在歷史之上,你找不到關于他的任何記錄,畢竟這只是一本架空歷史的文嘛(笑)。
當時德國的元首希特勒,之所以能夠上位是相當復雜的原因,不僅僅是擁有財團幫助,還依靠他那惡魔般的煽動力,抓住了不少民眾的心。他通過堪稱惡魔演說般的力量,讓自一戰(zhàn)投降后一直過得不好的民眾們對他產生了信心,從而推舉出了一個人之身的惡魔。
一戰(zhàn)末期,德國尚存一戰(zhàn)之力。但好不容易組建的政府卻選擇了投降,簽訂了充滿恥辱的凡爾賽條約,使得國家兵力完全被遏制,命脈交在法國的手里。也正因此,德國內部的愛國民眾開始對政府有所不滿。
此后因為戰(zhàn)后帶來的種種惡劣影響,德國迎來了不管是從什么層面上都是寒冬的大蕭條,民眾大范圍失業(yè),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只能無所事事。而與此同時,沒有自己國家的外來者——猶太人們卻普遍因經商而成為瀟灑的有錢人,開始被部分德國人憎惡。
芬里爾,便是在一戰(zhàn)戰(zhàn)后這段嚴肅而蕭條的時光里生長的。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德國人,他自然而然愛國,也被渲染了對猶太人的仇視。所以最后,在聽了希特勒的主張后,他以自我意識加入了當時還不是德意志師的德國陸軍,從小兵當起,一心想為德國做些什么,讓蕭條的天空恢復藍天。
當然,活在21世紀的我們都知道,納粹給德國帶來的不是救贖,而是更加可怕的深淵。但在當時的德國里,卻是真真實實地有著不少人全心全意相信,認為希特勒會為德國帶來曙光,可見此人可怕的力量與當時德國的困境了。
甚至有很多人認為,就算沒有希特勒,也會有一個別的人來組建納粹,因為當時的德國就是那么地適合催生一個‘惡魔’。這不是洗白納粹,它們是不折不扣滅絕人性的法西斯。但是從歷史之上,我們可以學會很多東西,從而來避免再次面對同樣情況——好比如如今的德國,也正因為各種原因而導致民眾怨聲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