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李首輔告老還鄉。
除卻后一點點名上瑕疵,他幾乎全身退。后人評價起來,恐怕多褒揚,畢竟,李首輔內閣雖然沒大作,和帝王關系尚算融洽,不功不過地讓國家安穩地度過十年之久。
雖然偶天災,偶人禍,北方瓦剌隔三差五地『騷』擾邊境,還發生過寒『露』之變這樣慘劇,南方海域與倭寇常戰事,西南不太平。
在古代,這樣安穩很難得了。
至少,離史“民不聊生”四個字,還一距離。
然……然!
程丹若滿腹嘆息,卻無人可說,大概這就是古代游戲規則吧。
只要李首輔還活著,皇帝就打算樹立他為君圣臣賢典范,不會他。
她唯一能做,竟然是祈禱皇帝賢明,以后還能記得這事,抑或是哪個臣子和李家仇,等李首輔死了以后,再重提舊事,清算李家。
其他就沒了。
日子還要繼續過。
李首輔退休后,內閣就剩三個人。
程丹若還在晏家時,曾以為許、王在爭這個空出來名額,現在,她才發現爭名額前提,是皇帝打算往里塞一個人。
內閣無員。
雖然從先帝時期開始,到今上繼位,內閣已經從一個顧問團變成了宰相機構,并沒形成例,沒退一個就補一個規矩。
,皇帝第一個大作,僅僅是任命楊次輔為首輔,統領內閣。
楊氏內閣年代,到了。
程丹若對這人一無所知,從前在晏家沒聽過,好在她身處權力心,耐心留意周圍只片語,慢慢就拼湊出相關信息。
在,且做一個對比。
李首輔家境貧寒,全靠族人資助方能考進士(這或許是他默許族人圈田重要素),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都只是翰林院修撰,負責修。
他運氣好,今上被過繼,立為太子,先帝命人為他講學,李首輔就這樣成為了皇帝老師,與他結下師生之情。
今上繼位,李首輔雖母喪,回家丁憂三年,可皇帝沒忘記他,守孝一結束就把人找回來,先為禮右侍郎,隔年入閣。
他事穩健,時常調和皇帝與老臣矛盾。后來,他被任命為首輔,延續一貫作風,穩求進。
楊首輔不一樣。
他是少年才子,一首風流好詩,十八歲就成了進士。更重要是,他爹曾官任尚,他自懂事起,就對官場一套了如指掌。
翰林院掛職,外放五年,回來做御史,再刷刷資歷,順利在五十歲入閣,如今五十五歲,年富力強,已經是首輔了。
這么一位官場老將做老大,兩任內閣交接條不紊。
三月底,交接完成。
重頭戲來了。
楊首輔上奏皇帝,懇請增加內閣席位,并提名許、王兩位尚入閣。
--
晏家。
晏鴻之近痛風又犯了,沒敢喝酒,品著清茶,和王尚聊天。
“楊奇山上臺了。”王尚感慨,“野心勃勃啊。”
楊首輔,名嶠,字奇山。
“新官上任三把火。”晏鴻之慢慢道,“這第一把就燒到和許繼之,我還是點意外。”
許尚,名延,字繼之,外號“八面尚”。
王尚道:“他要探探陛下心思。”
“二人都進內閣,六可就唯其馬首是瞻了。”晏鴻之判斷。
ъiqiku.內閣地位經過一系列變化:初,只是皇帝私人顧問團,后來為提升內閣地位,規非六尚或侍郎不可入閣。
等今上繼位,又進一制衡。
吏尚和侍郎入閣,握人事任命權力,確保調任暢通。管財政戶尚和管科舉禮尚都不在其,相對遏制住內閣。
至于兵權,兵尚曹閣老在,兵只調兵權,掌兵五軍都督府,仍歸皇帝直接統屬,多為勛貴武將,又是一重制約。sm.Ъiqiku.Πet
可以看出來,皇帝雖然倚仗內閣,仍戒心,以六制約。
這固然大程度上確保了帝王權威,卻拖慢了政效率。
各各屁股,這是沒辦法事情。
如今,楊首輔申請讓許、王二人入閣,代表他向皇帝申請:咱們統一下門,提高點效率,干點大事,不?
晏鴻之問:“厚兄怎么想?”
王尚道:“這要看陛下決心多大了。”他想想,給句實話,“依我看,陛下已經下了決心。”
晏鴻之慢慢點了點頭。
--
在所人觀望,皇帝思考幾天,后同意了楊首輔申請,并對職務進調整。
楊首輔升為吏尚,兼任東閣大學士
曹閣老升為次輔,為兵尚兼淵閣大學士
崔閣老為吏左侍郎兼武英殿大學士
許尚入閣,兼任級殿大學士
王尚入閣,兼任建極殿大學士
人事、財政、軍權,全歸于內閣。
同時重申了六科職務,明確六科“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百司之事”。
很巧,調任詔令下發那天,是程丹若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