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激烈的戰(zhàn)斗,都有結(jié)束的那一刻。.
華夏歷大明光武十年,大元帥徐達(dá)率部攻至捕魚兒海,俘北元皇帝愛猷識理達(dá)臘,太上皇妥歡帖木兒、太上第二皇后奇氏投水自殺。
蒙元曾經(jīng)的第一皇后伯顏忽都因為退位已久,未受波及,在達(dá)賚諾爾與族人一道享盡天年。
自此,九州歸一,華夏陸地上止戈息武。
華夏歷大明光武十一年,定北將軍陳有亮據(jù)和林自立,長史李喜喜以下四十余將不肯同謀,皆被有亮所殺,鎮(zhèn)北將軍吳良謀自云中出塞討陳有亮,三戰(zhàn)皆勝,有亮欲走西域,被傅友德追上生擒,押解至京師,大明光武帝、華夏大總管朱重九親審之,陳有亮再拜曰:“非貪心不足,為子孫謀爾。”
帝默然良久,交陳有亮于有司定罪,越明年,立功勛院,以開國武將、文臣年邁且無實職者二十八人充之,又令正二品以上文武,卸任后皆入功勛院,凡涉律法訂立、變更,軍國重事,非功勛院附屬,不得頒行天下,因其權(quán)力居中書省之上,民間稱為,上院。
華夏歷光武十二年,大食東擴(kuò)不斷,三佛齊王沈斌屢戰(zhàn)皆敗,乃遣使奉國書、戶籍至大明請求內(nèi)附,大明皇帝,華夏大總管下令立南洋大都督府,朱重八以大都督之職出鎮(zhèn)舊港,敗大食海寇,將其驅(qū)至木骨都束。
華夏歷光武十五年,南洋大都督朱重八自渤泥出海,歷時四個月而還,奉南洋圖志以進(jìn)。
華夏歷光武十六年,科學(xué)院主事焦玉、工部尚書黃正相繼病故,帝念其從出身微寒卻有奇功于國,詔令建國士院,以民間有識之士,軍隊有大功之士官,以及科學(xué)院,工部各局有奇功且無官職者充之,人數(shù)定額為四百,自宰相之下,各部尚書及侍郎,國士院皆有權(quán)彈劾之,因國士多出身寒門,民間稱之,下院。
華夏光武十八年,華夏艦隊發(fā)現(xiàn)南大陸,廣袤不亞于本土,朱重八奉命移鎮(zhèn)南于此,教化野人,傳播文明。
是年,丞相劉伯溫以病去位,監(jiān)察院知事祿鯤替之,祿鯤性格平淡,不愿以外戚之身多生事端,凡劉伯溫所定之策,盡數(shù)如舊,民間戲稱,劉規(guī)祿隨。
華夏歷光武二十八年,祿鯤告老,羅本繼之,嚴(yán)明法度,懲處貪腐,諸宿將多有不滿,密謀逼羅本自行讓賢,然大總管朱重九力撐羅本,并殺李武、崔德等將以儆效尤,諸將與群臣震懾,不得不告誡兒孫各自收斂,以保家族富貴。
華夏歷光武三十年,西域大總管毛貴破撒馬爾罕,恢復(fù)盛唐版圖。
華夏光武三十一年,考校錢谷策書,空印事起,羅本以貪腐罪彈劾戶部及各省官員,帝怒,下旨從重,有司抓捕涉案者六百余人,皆判處極刑,功勛院以“殺官太多有傷國本”,力阻之,帝盛怒,然陳基冒死諫曰,“自古無毀諾之君”,帝默然良久,準(zhǔn)功勛院所請,涉案眾官吏因此皆從輕處置,貪腐之徒多有漏網(wǎng),自此吏治清明不似立國之初。
華夏光武三十八年,羅本亦告老,乞骸骨還鄉(xiāng),大總管朱重九遂推動上下兩院,立定制,丞相五年一任,凡任丞相之職者最多不超過兩屆,最長不超過十年。
華夏光武四十一年,大總管朱重九傳位于其子朱恒,挾祿后及諸妃南游,途中偶染風(fēng)寒,未己,崩于集慶,是夜,紫金山天文臺記錄星落如雨。
朱恒,重九與祿雙兒之子,性格堅韌陰柔,行事頗有其外曾祖之風(fēng),即位后,改年號永樂。
華夏歷大明永樂十年,南洋大總管朱重八病故于南大陸,馬革裹尸而還,第二任華夏大總管,永樂帝朱恒親迎其骸骨于廣州,葬于崖山。
下葬當(dāng)日,張弘范所書石碑被天雷劈碎,墜入大海。
或云,乃永樂帝不喜張氏所為,暗許重八之孫朱高燧以炸藥毀之
華夏歷崇禎十七年,大明皇帝,第十六任華夏大總管朱文淵因加稅之事遇阻,下令解散議會,逮捕宰相錢謙益,上下兩議院有議員私下煽動百姓持械上街,圍皇宮。
朱文淵懼,失足落于荷塘中溺死。
燕云軍團(tuán)都指揮使劉宗敏率部進(jìn)京,殺丞相及文官、議院百二十人,為朱文淵殉葬,未幾,自立為第十七任大總管、丞相,立崇禎之子朱慈炯為帝,解散上下兩院,其余中樞百官皆仿宋制。
女真人趁亂于遼東興兵,奪沈陽,遼東軍團(tuán)都指揮使劉仰之率軍討之,歷時三月,叛亂乃平。
宗敏嗜殺,五年后,死于兵變。
百官與兩院議員經(jīng)劉氏之暴烈,方思及光武帝當(dāng)年立意之深,乃還大總管位于朱慈炯,恢復(fù)上下兩院,大明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