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道客機的技術水平,相比于波音本來就要差一些,并且一旦波音完成了收購,他們肯定不會繼續投資發展d系列客機產品線,這樣一來,就算波音想要當個好人,完全履行之前麥道簽署的商業協議,我們也只會生產出一批根本不會有后續發展,并且商業前景已經被判了死刑的客機。”
“而且,因為d90飛機的原胚料,以及航空發動機依然需要進口,維修保障也必須依賴美國,所以我們甚至沒辦法把這些飛機挪作軍用,這樣一來,可以說造一架就會賠一架。”
丁高恒聽到常浩南的回答之后點了點頭,同時點燃了一支煙:
“但滬飛的生產線和總裝線加在一起,我們已經投進去了將近十億元的資金,而且不管怎么說,麥道前期提供的資料和經驗都是實打實的,也讓咱們好不容易培養出了一批掌握大型飛機總裝制造技術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總要讓他們有點事情繼續做才行吧,否則前面那些投入豈不是完全打了水漂?”
實際上,丁高恒的擔憂是有道理的。
(請)
放棄幻想,準備斗爭!
因為這正是上一世滬飛這邊掙扎了幾年之后的結局。
盡管常浩南已經不可能知道那個時間線中到底發生了什么,但這次他肯定不會允許滬飛廠的悲劇重演。
所以他當即說出了自從參加香洲航展時就在考慮的事情:
“我們現在已經開始構建自己的航空工業體系,所以最好能夠生產一種參照我國標準設計的客機,,這樣對未來我們自己的民航工業更有幫助。”
“而全世界范圍內,有技術實力開發一架完整客機的只有美國、歐盟、巴西和俄羅斯。”
“美國和歐盟在目前的民航市場中處在絕對優勢地位,不太可能讓他們同意按照華夏標準生產飛機,至于巴西的航空制造業,則完全是依附于美國而存在的附屬工業體系,并不具備獨立自主性。”
常浩南提到巴西純粹是無心,畢竟在支線客機和公務機這個領域里面,巴西航空工業公司還是有相當高地位的。
但是聽到這里的丁高恒卻是突然發出感慨:
“其實在80年代中后期,提出和麥道公司合作發展民用航空工業的時候,追趕的目標就是巴西。”
“原來是這樣?”
這一句話的信息量著實有點大,但也解釋了不少常浩南一直以來的疑惑。
巴西航空工業公司的崛起之路,實際上就是一個從貼牌生產到合作開發,通過放棄技術獨立性換取融入歐美航空工業體系最終做大做強的例子。
考慮到這幾乎是完)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