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制造業的曙光
    與此同時,京航大學這邊。
    常浩南關于高速滾動軸承的研究也已經進入了最關鍵的階段。
    對于他來說,如果真的只是想設計出一個單一的軸承產品,無論是針對渦扇9,還是針對渦扇10,其實都不算難。
    這段時間零零散散的事情做下來,也再次攢出來了300來點的科研點數,完成區區一個軸承設計項目,怎么都夠了。
    但如今的常浩南早已志不在此。
    剛重生那會,花費科研點數去做具體項目那是沒有辦法,畢竟要是沒有點實打實有說服力的成績,總不能光靠嘴炮去說動別人改變國家級別的政策走向——
    哪怕嘴炮技能點滿,那時候的他都沒有能說上話的渠道。
    然而當年是當年,現在是現在,如今的常浩南已經有了影響到行業走向的能力,看事情的高度肯定就不一樣了。
    他之所以要把科工委系統里面搞高速軸承研究的幾個頂級課題組聚在一起,除了加快研究進度以外,自然是準備推動一下整個行業的水平。
    而哪怕有了torchultiphysics這樣一個計算效率比過去提高一個數量級的工具,要實現這個目標,那相比于結果,反而是研究過程中獲得的數據更重要。
    “常總!機械制造業的曙光
    而旁邊的張慶剛則已經完全忘記了周圍還有其他人,幾乎抱著屏幕喃喃自語:
    “太準了,實在是太準了……”
    對于一個工程學模型而,這個精度確實已經跟做夢差不多了。
    不過常浩南對此倒是并不感到意外,實際上在大家的,還是對于軸承失效模式的計算能否跟實際情況一一對應。
    如果能,那就可以直接讓華夏的軸承行業,乃至整個機械制造行業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一個能夠直道超車的時代!
    盡管這個過程可能不是三兩年就能完成的。
    但對于華夏的科研人員來說,難,從來不是問題。
    問題是過去看不到希望。
    別人的產品更好意味著用戶更多,用戶更多意味著產生的數據更多且更有價值,而這些數據又可以反饋回來進一步優化出更好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