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定要說的話,在某些特定的高度,還有干凈掛載下,有可能不開加力達到1馬赫左右的飛行速度……這點不要說雙發的殲11,哪怕殲10也有可能實現。”
沉穩而嚴肅的語氣,讓常浩南在說話時流露出一種自然的自信。
就這,最終造出來的殲轟7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算是華夏國產飛機中空戰性能最好的型號。
原本如果一直就用著al31fn,也不會有什么感覺。
還是專門優化了海平面數據之后的結果。
常浩南目光掃過現場的人群,稍作停頓之后又繼續加碼:
但一臺高性能航發,肯定會給整個項目帶來更高的自由度,讓飛機設計人員能夠更大限度地發揮才華。
誰也不想打破這一刻大家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感覺。
而坐在臺上的常浩南只是笑了笑。
換句話說,相比于已經把潛力榨干的那些三代半發動機,眼前的渦扇10雖然紙面性能基本處在伯仲之間,但卻根本還沒開始發力……
兩年以來,這幾乎是他最經常聽到的問題之一。
更何況,渦扇10b的軍用推力也有84噸。
除去為了調高加力推力和后燃速度導致加力油耗略高以外,所有性能都是肉眼可見的優勢。
這種脫離束縛的感覺,就突出一個舒適。
盡管飛行器設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并不能簡單地認為動力越好、最后造出來的飛機性能就越好。
要知道,華夏當時裝機使用過的最好的發動機也就是從英國進口的斯貝而已,推力9噸級,實際推重比甚至不到5。
就連領先半代的f110--129efe和al41,都不敢說在這方面能夠超越。
常浩南說著把ppt翻到下一頁,重新回到了十號工程ii類原型機的總體設計上。
只不過這一次,已經沒有誰會質疑這個改進思路的可行性。
所有人都已經能預見到,一架比原來更加先進、更加全面的戰斗機,將會在他們手中誕生。
(本章完)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