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到名額了
哪怕是從航空工業總公司剝離出來以后,新成立的航空動力集團也會是一個在編員工數量超過六位數的龐然大物。
對于這樣一個大型企業,尤其還是新組建的大型企業來說,真正意義上、要留檔的那種正式發展規劃,不寫出十萬字的篇幅都算是簡意賅。
只不過,長篇大論的內容自然有秘書一個字一個字去敲,常浩南身為總規劃師主要還是負責對于大方向的把控,畢竟就科研工作來說,他眼下還正處在最年富力強的階段,不可能真的脫離一線業務崗位。
而且,眼下這個場合畢竟只是個座談會,也不可能真的讓他一個人念幾小時報告。
因此,常浩南選擇了抓大放小的思路,干脆只說最關鍵的部分。
而從首長的反應來看,效果確實還行。
“好啊,很好。”
對方在半空中揮舞了一下手臂,顯得非常興奮:
“我記得,大概十年前,八十年代末的時候,我到涪城的624所去考察,當時還是劉振響同志擔任所長,我記得很清楚,他們正在解決渦噴13a2發動機進口流場畸變嚴重的問題。”
這種專業名詞對于技術人員來說自然不算什么,但身為大領導能一記就是這么多年,確實讓常浩南有些意外。
除了本身有理工科功底以外,他估計也跟當時剛剛在“和平典范”項目上被坑了一把脫不開關系。
八三工程有一個“為和平典范報仇”的內部口號,也是那時候喊出來的。
果然,稍加停頓之后,對方又繼續道:
“那個時候剛好趕上我們和美國的軍事技術合作破裂,需要靠自己搞新飛機,而自己搞飛機,差的最多的就是動力,所以我就問劉振響,說我們到底什么時候能趕上國際主流水平,當時他給我的回答是大概需要二十年,也就是到下個世紀的頭一個十年結束,能搞出性能達到同時代合格水平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