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十三年末的黑水谷大戰落下帷幕后,瓦剌殘部在和林陷入徹底的混亂。
也先雖回到王庭,卻再找不回往日威嚴。大同慘敗、主力盡失讓他終日憂憤交加,飯食難進,夜里常從噩夢中驚醒,口中反復喊著“黑水谷”“朱家小兒”。
曾經叱咤草原的身軀迅速垮掉,不過數月便形銷骨立,連騎上馬都需要親兵攙扶。
洪熙十四年三月初一的清晨,和林的帳篷里飄著淡淡的藥味,也先在彌留之際望著帳頂的氈毯,眼神渙散。
這位曾經不可一世的瓦剌大汗,終在四十一年的人生盡頭咽下了最后一口氣。直到臨死前,他枯瘦的手指還緊緊攥著狼頭刀柄,口中仍在喃喃咒罵:“朱家小兒欺我……欺我啊……”雙眼圓睜,始終未能瞑目。
也先死后,二十二歲的長子博羅納哈勒立刻站了出來,試圖整合殘余力量繼承汗位。他穿上父親留下的銀鐵甲,召集各部落首領議事,卻發現帳下的身影稀稀拉拉。那些曾經對也先俯首帖耳的首領,如今見瓦剌勢衰,早已各懷心思——部分部落曾遭瓦剌壓迫,如今也先已死,他們不僅不聽博羅納哈勒號令,反而趁機舉兵報復,草原上很快爆發了一場無休無止的權力混戰。
博羅納哈勒雖有其父之風,卻無力回天。在與綽羅斯部的一場廝殺中,他正揮槍斬殺敵將,冷不防一支流矢從斜刺里射來,精準地穿破他的喉嚨。年輕的繼承者捂著脖頸,鮮血從指縫中噴涌而出,當場斃命于亂軍之中。
博羅納哈勒死后,瓦剌殘余部眾徹底陷入絕境。僅剩的三千多族人中,大多是老弱婦孺,牛羊被搶,帳篷被燒,在草原上根本無法立足。被推舉出來的小首領巴圖走投無路,只能帶著族人穿越茫茫荒漠南下,朝著漠南歸化城跋涉——那里是兀良哈部與大明共同管轄的區域,是他們最后的生路。
當這支衣衫襤褸的隊伍抵達歸化城下時,瓦剌族人紛紛跪在雪地里,捧著也先生前使用的舊刀,對著城門方向磕頭不止。巴圖高舉刀鞘,向明朝守將鄭重乞降:“我等愿歸降大明,只求給族人一條活路!”
幾天后,京師的命令傳到歸化城:允許瓦剌殘部投降,就地分散安置,編入屯墾隊伍,與漢人、兀良哈人混居。守將領命執行,將瓦剌族人分到各個村落,給他們田舍、農具,讓他們學習耕種,昔日的草原牧民,從此開始了定居的生活。
此時的草原早已換了天地:兀良哈部在大明的扶持下日漸漢化,部落首領穿著漢服入朝覲見;韃靼分裂為東西兩部,彼此攻伐不斷,再無力南下;而曾經強盛一時的瓦剌部,終究煙消云散,成為了史書上的一段記載。
從洪武年間的北征蒙古,到永樂年間的五出漠北,再到洪熙年間的黑水谷決戰,困擾大明數十年的北方邊患,終于在這場塵埃落定的結局中徹底平定。漠南草原恢復了寧靜,長城沿線的烽燧不再頻繁燃起狼煙,大明北疆迎來了久違的和平,而這段由戰爭與謀略書寫的歷史,也在塞北的寒風中,緩緩合上了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