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患解除后的洪熙十四年四月初一,紫禁城的琉璃瓦在暖春的陽光下泛著金光,太和殿內的朝會氣氛格外輕松。
朱高熾端坐龍椅,看著階下文武百官。
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淮清了清嗓子,用沉穩而尖銳的聲音宣讀圣旨:“傳朕旨意,京城自今日起取消宵禁。凡街市間的夜市、酒肆、戲臺、商鋪等,均可通宵營生,官民同樂,任何官署不得-->>無故阻攔。”
旨意一出,殿內響起一片附和之聲,大臣們臉上都帶著難掩的笑意——北境安定,民生回暖,這道詔令正是盛世氣象的最好注腳。
消息如同長了翅膀,迅速傳遍京城的大街小巷。當天黃昏剛過,正陽門外的長街就率先熱鬧起來。原本到了酉時就該收攤的商販們,紛紛支起燈籠,將攤位重新擺開。綢緞鋪的伙計們踩著梯子,在門楣上掛滿七彩燈簾,紅的、綠的、黃的燈籠交相輝映,將綢緞的光澤映照得愈發鮮亮;小吃攤的攤主們支起炭爐,羊肉湯的醇厚、鹵煮的鮮香、糖炒栗子的甜暖順著風飄出老遠,引得路人紛紛駐足;說書棚外懸掛的“今日講《英烈傳》”木牌下,早已圍滿了搬著小板凳的百姓,棚內的油燈亮如白晝,說書先生正調試著驚堂木,清潤的嗓音已經開始試場。
夜幕完全降臨后,京城更是成了不夜之城。百姓們提著各式各樣的燈籠穿梭在人流中,有孩童舉著兔子燈追逐嬉鬧,銀鈴般的笑聲灑滿長街;有年輕男女并肩而行,在飾品攤前細細挑選珠釵,低聲說著情話;酒肆的幌子在風中搖曳,“太白樓”“醉仙坊”的燈籠格外醒目,店內傳出猜拳行令的歡歌與酒杯碰撞的脆響;連平日里僻靜的深巷都熱鬧起來,臨時搭起的戲臺前擠滿了看客,梆子聲、鑼鼓聲與旦角清亮的唱腔交織在一起,引得喝彩聲此起彼伏。吆喝著“桂花糕、茯苓餅”的叫賣聲,與市井的喧鬧融為一體,一派鮮活生動的民生圖景撲面而來。
深夜的紫禁城角樓上,朱高熾披著輕便的錦袍憑欄而立。貼身太監小心翼翼地捧著熱茶侍立一旁,生怕驚擾了皇帝的思緒。遠處的京城燈火如星海般璀璨,從正陽門到崇文門,從棋盤街到琉璃廠,連綿的燈火勾勒出城池的輪廓,連空氣里都飄著市井的煙火氣與淡淡的花香。他望著這久違的繁華盛景,程。
次日,他便向皇帝遞上奏折,提出推行“眾人商量制”以完善政務決策:規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三天召開“內閣擴大會議”,參會人員除內閣成員外,還包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大理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等九卿官員,以及英國公張輔等十三位功勛卓著的勛貴,凡涉及重大政策制定、重要官員任免、大額錢糧調撥等事務,都需在會上公開商議,經多數人同意方可推行。
朱高熾看罷奏折,對楊士奇的謹慎頗為贊賞,當即朱批“準奏”。楊士奇并未止步于此,他又考慮到地方訴求往往難以上達中樞,再次上書提議:令各省從在籍舉人、有聲望的鄉紳、實力雄厚的大商人中推選出五名“地方代表”常駐京城,每半年輪換一次。這些代表可列席內閣擴大會議,在涉及本省災情賑濟、稅賦調整、水利興修等事務時,有權陳述地方實際情況,代表百姓利益發聲。這一舉措打破了以往“朝堂議事僅聞官聲”的局限,讓決策更貼合各地實際。
此時此刻的楊士奇,站在內閣值房的窗前望著皇城,并未意識到自己正在書寫帝國的近代化篇章。他推行的“內閣擴大會議”,通過固定參會人員、明確議事規則、實行多數表決,已具備了近代內閣制的核心特征;而地方代表列席議事的制度,更是蘊含著議會制中“代議制”的雛形。這些制度雖未像后世那般明確定名,也缺乏系統的法律規范,卻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大明的權力運行模式——從以往的皇權獨斷或少數大臣決策,轉向更具包容性的集體商議。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