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頓了一下,他說出了自己的悲觀結論:“然后,再向前走,每一公里都需要從德國境內補充鐵軌……繼續改建鐵軌的速度,就和爬行差不多快了。”
最后,他指著莫斯科和更遠的地區:“把鐵軌修到莫斯科等地區,至少要等到42年年初。”
“你還是太樂觀了,我的朋友。”施佩爾一下子潑了鐵道部門負責人,他自己的老上司一盆冷水。
施佩爾打斷了他的估計,開口對李樂說道:“我的元首……一旦戰爭開始,我們生產鐵軌的鋼材能不能保證還不可知。”
“到了那個時候,軍用的各種裝備才是最優先生產的!鐵軌生產速度估計無法保證現在的生產速度!”他給出了工業部門的看法。
李樂皺著眉頭,綜合起鐵路還有工業兩個部門的意見,哪怕蘇軍撤退到莫斯科一線等待,德軍鐵路推進到那里也要等到1942年的年末了。
這個時間表,幾乎和德軍執行巴巴羅薩計劃真實的歷史狀況相同。如果按照這個時間表走,德國入侵蘇聯的失敗似乎就在眼前了。
“呼!”長長出了一口氣,李樂甚至開始猶豫,不知道自己堅持執行巴巴羅薩究竟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了:“看來,我們還是要好好計劃一下了,這件事比我們想的還要復雜一些。”
在腦海深處,有那么一個瞬間,李樂甚至開始盤算,究竟還要不要率先執行進攻蘇聯的這個《巴巴羅薩》計劃了。
如果,德軍放棄率先進攻蘇聯的戰略意圖,轉而在東線打一場有針對性的防御作戰,殲滅蘇聯的有生力量是不是更好的選擇呢?
穿越之前的二十一世紀,有無數網絡小說描寫決定世界命運的蘇德之戰的時候,把逆天改命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東線采取守勢上。
不得不承認,放在今天,李樂同樣也認為,如果德軍在東線采取防御態勢,有很多誘人的好處。
第一個好處就是不用去思考那些煩人的后勤補給問題了——所有的物資都在家門口放著,這等于說解決了一個難題。
有了這個好處,那無數要消耗在進攻路上的物資,就可以用在防御上。不得不說,僅僅是心中盤算,李樂就覺得很是誘人了。
同樣的,東線防御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避開了天氣等因素。德軍不用去挑戰寒冷的莫斯科嚴冬,同樣也就不用擔心寒冷導致的不適。
第三個好處就是,在國際輿論上,德國會立刻贏得資本主義國家的同情……也許,僅僅只是也許,德國能得到美國的支持!
單單只是想想就已經讓人毛孔噴張了——德國重新成為抵抗紅色蘇聯入侵的橋頭堡,不想看著世界被斯大林毀滅,就乖乖的支持德國抗擊蘇聯侵略者吧!
畢竟德國再如何囂張跋扈,不過是資本主義世界內爭老大罷了,大家重新劃地盤談生意。
蘇聯打進歐洲那可是掀桌子,不給資本主義活路的!究竟孰輕孰重,還真的要考量考量。
至少在國體上,德國比較蘇聯,還是更受美國青睞的。而要說美國會不會為了抵抗蘇聯忘掉德國干翻英國的仇,那就不得而知了。
第四點,如果考慮到德國百戰精銳之師在防御之中能夠起到的可怕殺傷力,吃掉蘇聯的進攻部隊,似乎是十拿九穩的事情。
是想,如果1943年的德軍可以在防御戰中無數次挫敗蘇聯的進攻化險為夷,那1941年的德軍,更沒有理由輸給對手了。
沒有了進攻這一路上的損失,德軍至少能節省出100萬以上的部隊來打防御作戰,這百萬精銳絕對夠貿然進攻的蘇聯喝一壺的。
另一方面,正所謂前車之覆后車之鑒,地球人都知道,蘇聯立國之后,打進攻作戰就沒贏過啊!
入侵波蘭被打了個狗血臨頭,入侵芬蘭同樣是幾乎無功而返,這一次打德國——且容我先笑一會兒……
而且從德國的角度出發,蘇聯打進來的地方,并不是很富庶的德國傳統地區,而是波蘭占領區,損失似乎也不是不能被接受。
當然了,如果不是有了這么多好處,那讓蘇聯先進攻,德國在東線打防御作戰的戰略選擇,也不會被如此多的未來軍事愛好者們追捧了。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