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居安恨得一拳頭都想砸在方向盤上,煩躁的想罵人。他會開車,而且兩世為人開車開的很順溜,但80年代的國產車可真難開,他不是在開車就是在維護檢修。
屯里鄉親經常能瞧見他又鉆到車輪底下修車去了。他既是駕駛員又是修理工。
孫母正和張嬸進山采山,在開春的時節,姑嫂,屯里女眷們都會成群結隊去山里挖野菜。
開春正是吃山野菜的季節,現在孫母手里挎著籃子,里面裝著老山芹、四葉菜、鴨子嘴、苦菜、婆婆丁、蕨菜、猴子腿,蟄麻子。
張嬸除了采了山野菜,心里浪漫的很,還摘了些山花,想帶回來后曬曬,做出花茶,沖泡出來,味道可香。她籃子里都是達子香、野玫瑰、金蓮花、次第開放,這些采摘下來的花朵。
兩人瞅見李居安正躺在車底下,仰面朝上,手里用螺絲刀,嘴里還叼著工具,正在陳師傅的指導下修車。
孫母和張嬸這一驚可不小。張嬸驚呼:“李居安?”
兩人印象中李居安就是跑山打圍的獵戶,哪里還知道李居安會開車?
在80年代之前汽車屬于公車,私人是不準擁有私家車。汽車對于所有的人來說都是“奢侈品”。在80年政策放開后,才陸續有人能有私家車。這時候,有一本“紅皮駕照”是一件十分值得炫耀的事,絕對是身份的象征。
而且這時候考駕照,并沒有收費制的駕校,想學汽車,一般人連學車資格都沒有,還得掛靠單位,有特殊門路,老司機帶著學車。普通人想花錢都考不到,因為沒有單位證明是無法參加駕照考試。
張嬸眼睛都亮了,她早就想托關系讓兒子學開車。要是手握方向盤能當司機,絕對是一人開車,全家不餓,多有身份的象征啊。但她去年挎著一籃雞蛋找了不少人,還找了楊德政,和生產大隊的王隊長都沒人搭理他。
王隊長那時候說的是:“咱自個都不會開車,哪里能叫您的兒子學開車啊。我還羨慕能開車的。”
張嬸那時候無奈,只能悻悻然放下。她心里覺得,能學到車的人,都有一定社會關系。她為了叫兒子學車,費了老大勁,把農村的兒子招工弄到了工廠進入汽車隊學車。結果她兒子進的是普通的車間,還沒有資格,想要在車間學車,還得從農民身份轉為工人身份,不然根本沒有機會學車。
她大費周折,各種方法都試過了,兒子也被她折騰得煩的不行,一怒之下,從車間離開說道:“這車誰愛學誰學,反正我不學。”
張嬸沒轍,好好語都勸不聽,只能放下了這個念頭。但能看見年輕人學會開車,是她心中最欣賞的事。
現在李居安在她面前開車,鉆車底修小轎車,叫張嬸驚喜地大喊,這嗓門亮的,幾乎大半個屯都聽見了。
“李居安學開車!李家的居安會開車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