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太湖畔老人晝作夢
湖岸村金玉夜逃婚
在秋高氣爽、風和日麗的晌午,一位七旬老翁路過太湖畔,身感困倦,在馬車上打個盹,恍惚間見到癩頭和尚和跛腳道人,一前一后地蹣跚而來。老人看他倆生得古怪,可能有些來歷,便上前施禮道:兩位法師從何而來到何而去
從浙江而來,到江蘇而去,可以說從湖州來,到蘇州去。和尚抓了抓頭皮說。
請問你手中拿著無字的書,不會是無字天書吧老翁好奇地問。
哪里是無字天書,只是想找個人寫部書,所以滿是白紙。道人為難地說。
恕我多管閑事,冒昧請問,要寫什么書老翁眨了眨眼說。
想找個人續寫一部《紅樓再夢》。和尚笑笑說。
曹先生的《紅樓夢》寫得太好了,誰敢來寫續集啊!老人說。
不是也有人寫過《紅樓續夢》《續紅樓夢》等書嗎道人反問。
這兩部書我看過,都是清代寫的,共同點是林黛玉等還魂復活。近來寫的人更多了,可以說五花八門、雅俗共賞。老人說。
是的。正因為這樣,所以要找人重續。和尚肯定而認真地說。
只可惜我才疏學淺,難擔此任。不然的話,讓我來試試。老人說。
也好,就讓你來試試唄。道人說。
試試也可,請問從何時、何處開卷老翁問。
從黛玉香消、寶玉出家、賈府大廈傾倒的二十年后起筆;現在地處太湖湖畔的吳江縣,就從這里開卷吧。和尚說。
黛玉已死,寶玉尚活在世上,是否他還重新出場老人問。
寶玉已皈依我佛,他‘看破的,遁入空門’二十多年了,不可能為兒女私情再還俗了。和尚說。
是按曹先生的八十回本,還是合高先生的一百二十回本續寫老人問。
雖然續的人很多,如姜凌、歸助子等寫得都不錯,比較起來還是高鶚的續得好些。就以曹先生的為根據,參考高先生的,還是按‘程高本’一百二十回接下續寫吧。和尚說。
有人對高先生的后四十回持不同看法。老人說。
這是見仁見智的緣故?!都t樓夢》本身是文學作品,不是史實傳記,‘再夢’不是‘紅樓考研’,既然是小說,就照你的思路寫好了。道人說。
請問,以什么為線索老頭問。
‘十二支曲’之《晚韶華》唄!道人接著說,還須在意《好了歌》及其注釋的預示。前書不是有許多尚未得以印證嗎就是留給‘再夢’的。
恕我蠢笨,聽你說了還是覺得云里霧里,是否可點撥得更明白些老人要求道。
你去敘說寶釵、李紈幾個‘紅樓遺釵’,嘔心瀝血、不息追夢及賈府后人恩怨情仇的傳奇故事好了。把散了的合起來,斷了的連上來,丟了的撿回來,去了的接過來,朽了的剝開來,陳了的拋出來,枉了的矯過來,直了的豎起來;使懸著的以續其解,欠著的以承其償,留著的以延其余,擱著的以拓其義,夢著的以圓其迷,給時勢演進一個預示,給人間世俗一個提醒,給是非曲直一個評判,給娛情逸性一個消遣。道人喋喋不休地說。
這樣的‘再夢’是否合乎曹先生本意,它與‘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有否相左老人似懂非懂地問。
合的合的,沒有相左。一個事物消長是波浪起伏的過程,在黛玉香消、寶玉出家以后,出現賈府傳人的‘興盛’現象是符合自然規律,也是遵循‘紅樓’軌跡的。曹先生在李紈的判詞中寫道:‘畫一盆茂蘭,旁有一位鳳冠霞帔的美人’,由此可見,賈蘭定然深孚眾望,官為六部九卿,李紈才有鳳冠霞帔。《好了歌》中不是說‘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在蓬窗上’、‘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綃帳底臥鴛鴦’等等,說明了禍福相依、輪回往復的發展變化法則和‘人無本來空若天’的道理。和尚解釋說。
‘前夢’似乎以空字做文章,是否也續其空而之老頭問。
興許失之偏頗,‘紅樓’并非只其空。有者以無詮其罔,空者以實載其道,此為本書之旨耶!如何和尚說。
聽了倒讓人有些思緒。只怕我寫得不好,被人恥笑和唾罵!老頭坦誠地說。
別怕!百花齊放嘛!誰笑話你大膽地寫吧!和尚鼓勵說。
前書以‘石頭記’為淵源,本書要不要石頭老人又問。
要要要!不僅一個,還要成雙。和尚說。
也是口含寶玉嗎老人再問。
嗯!兩個一樣口含五彩繽紛的寶珠兒。道人說。
說來倒有幾分有趣,我想聽聽。老人說。
更有趣的是兩個嬰兒同時出世,只笑不哭的,你說奇也不奇!和尚說。
奇奇奇,真是聞所未聞。老人說。
我們把寫這本書的任務交給你了,相信你能夠續好。和尚、道人異口同聲地說。
好!請您倆說些來,讓我聽聽吧。老人接受說。
道人隨即吟詩一首:
紅樓寶典熠光妍,后續相間二十年。
幻境改為玄夢境,金釵換作美姬仙。
金陵拓展江淮浙,淑女離開大觀園。
蘭桂功成榮耀日,江東星隕母歸天。
道人吟詠詩句后,與和尚嘀咕些什么,老頭似懂非懂地聽著。不知什么原因,車子突然顛簸一下,老頭驚醒,睜眼一看,正好車至江浙交界地,便知剛才是南柯一夢,迷夢醒來,就迷迷糊糊地照夢中的意思,作了如下記錄:
早在遠古時代,天上有十個太陽,熾熱難受。嫦娥偷飲其夫后羿的仙藥后,飛奔月宮,人稱嫦娥奔月。后羿煉就十支神箭,一怒之下,拿出一支,射向月亮??墒窃铝琳諛用髅骼世?笑對人間。后羿轉向射日,連發九箭,接連射落九個太陽,其中一個太陽落在江東,使這里:
方圓千里路,地陷百仞深。平川成澤國,故此太湖吟。
太湖這個名字由此而來,顧名思義,是太陽之湖。后來八仙路過,看見浪濤追逐、洶涌澎湃,就拋下幾只仙桃,湖中立刻隆起黿頭渚等諸島。這不僅給太湖帶來湖安、水清、浪靜,還給此處增添秀美、壯麗、雄奇。
美麗的太湖,留下無數動人的故事和傳說。太湖是大自然賦予江南的一顆璀璨明珠。太湖之濱的吳江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杰地靈。這里盛產稻米、蠶桑、水族之類,尤其是絲綢織物,工藝精美,品質優良,各種手工精制的繡品走俏市井,譽滿九州。勤勞智慧的吳江人民,自古男耕女織,富庶祥和,造就了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
吳江縣的湖岸村,面對碧波蕩漾的太湖,景色十分秀麗。在中秋節的傍晚,夕陽西下,藍天倒映,晚霞映紅湖面,真是秋水共長天一色,夜幕降臨,月浸水中,星落湖底,漁火閃閃,漁歌聲聲,使人心曠神怡。
家住湖岸村的吳老漢,卻無心欣賞這天光云影和夜景水色,更無心聆聽優美的唱晚漁歌,獨自一人坐在家門口的石條凳上,低著頭,心情沉重地回憶著往事:
老漢姓吳名太,小時在浙江湖州吳興縣南潯鎮讀書,與賈雨村同窗,其學業在雨村之上。只因不愿赴考,他在十八歲時,學業結束后,就開始從商,到蘇州府賣其母所織的絲綢棉紡,恰巧賣到十里街仁清巷葫蘆廟旁邊的金茂生絲綢商行。商行掌柜金老看其織物品質優良,見他為人厚道、聰明能干、知書達禮,就與他建立了長期的生意往來關系。因而,他成為金家的???經常出入金氏店鋪。
金老店中生意興旺,家庭富有,可美中不足的是年已半百、膝下無子,只生一女,年方十八,取名娟娟,長得亭亭玉立,至今尚未找到合適的婆家。金老有心招吳太為婿,娟娟見吳太英俊可人,也有意嫁他為妻;吳太見娟娟窈窕嫻雅,更深深地愛著她。于是在吳太二十一歲那年,在金家舉行了隆重的婚禮?;楹蠓蚱薅鲪?生活幸福,日子過得十分美滿。